春回大地,广袤田野绿意盎然、生机勃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众日报联合河北日报、河南日报、黑龙江日报等3家省级党报开展“党媒联动 共话乡村振兴”融媒报道。各家媒体记者走进田野乡村,深入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的乡村振兴“领头雁”,用文字和镜头展现从齐鲁田野到燕赵大地、从中原腹地到林海雪原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山东 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代表——
小草莓“映红”农民致富路
■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眼下,在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大棚内,一簇簇翠绿的植株间,缀满了红彤彤的草莓,不少游客拎着采摘篮穿行其间,体验着春日里的“莓”好时光。
“立体草莓的采摘体验是每人每次70元,普通草莓采摘体验是每人每次50元,比起单纯在市场上卖,收益能翻倍。”参加全国两会的前几天,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倩还在大棚里忙活着。她说,采摘的预订单已经排到了半个月以后,一直持续到5月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只有产业兴旺了,大伙儿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王倩带领合作社从最初的50亩扩展到如今的1500多亩,社员也增加到了156户,社员的纯收入由每亩2万-3万元增长到8万元左右,小草莓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发展草莓产业,王倩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她带领合作社与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基地,共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为了破解草莓生产中采收断档的难题,王倩与行业专家合作,通过低温控制促进花芽分化的方法,研究开发了超早熟无公害草莓栽培新技术。“采用传统种植方法,草莓要在12月底到次年1月初才能上市。现在,采用新技术种植的草莓10月份就开始上市。”王倩说,单这一项科研成果,就能使每亩地增收2万元。
紧紧依靠科技提高草莓质量和效益的同时,王倩还充分挖掘合作社现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带领合作社探索走休闲农业的道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王倩说,合作社投资打造了以草莓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将果蔬采摘、儿童休闲、游乐设施等多业态融入其中,2022年实现旅游营业收入370万元。
让一颗小草莓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王倩说,下一步,将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行动,投入到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去,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的文章,带动更多农民分享产业链条上的增值收益。
河南 商丘市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涛代表——
小麻花做成乡村特色产业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3月3日,在开往北京的高铁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涛,带着土特产贡麻花进京,他要借这个机会向全国推介他们的麻花,让更多人知道河南民权有个麻花庄村。
“我今年提的建议是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张永涛所在的麻花庄村就是靠着这嘎嘣脆的小麻花,打造了一个产值超过千万元的乡村产业,带领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
麻花庄村炸麻花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很多村民都有炸麻花的手艺。村里的麻花酥、香、脆,当地的麻花制作工艺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的麻花生产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闹,没有包装、没有品牌,各家各户相互比着压价,结果谁也没赚到钱,麻花庄村一度沦为贫困村。
小作坊式的恶性竞争不能再持续了。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后,张永涛将村里的麻花厂和麻花作坊的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劝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
2019年,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村里的8家麻花厂、5家麻花作坊整合起来,由村里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管控质量、统一对外销售。原先的各家作坊成为村集体企业的生产车间,生产的麻花由村集体企业统一对外销售,利润50%归生产厂家所有,50%归村集体所有。
当年,麻花庄村就完成麻花销售收入100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50万元,直接带动3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麻花庄村不仅要守正,还要创新。”张永涛说,村民们在坚持古法制作的同时,在麻花的尺寸、口味上努力寻求突破、不断创新,不但在外观上变得更小巧精致了,而且在味道上也从原先单一的原味,发展出了葱香的、紫薯的、香辣的等,更加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
如今,麻花庄村还建立了专业的电商销售团队,进一步提高民权贡麻花的品牌知名度。
黑龙江 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村民陈雨佳代表——
新农人直播间里卖大米
■黑龙江日报见习记者 唐海兵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村民陈雨佳,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这对我是鼓励,更是鞭策。”1989年出生的陈雨佳,一直是这样踏实谦逊,无论是大学毕业后到中学执教,还是辞去公职后返乡创业,她憨厚朴实吃苦耐劳的劲儿一直没变。
“我们上官地村是远近闻名的‘石板大米’主产区,村民们一直以种植水稻、销售大米为主要收入来源。我返乡创业的初心就是想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好、收入更多,将村里的大米销往全国。”陈雨佳说。
为了打开销路,陈雨佳和村里的年轻人把大米“搬”到了网络上搞起直播销售,把水稻种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展现给消费者。网络直播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线上订单也纷至沓来。
尝到线上直播拓宽销路的甜头,村民们开始接受新思想。“雨佳有知识、有头脑,还勤劳能干,她带领我们种植绿色有机米,帮忙联系销售渠道,我们只管好好种地,多少米她都能帮我们卖出去。”上官地村的村民对陈雨佳赞不绝口。
卖大米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如何盘活更多的资源。陈雨佳带领村民挖掘当地历史,建设稻作文化主题公园,把田间体验游、历史文化游、研学基地游等有机融合,打包成农业旅游产品,延长大米产业链条,提升大米产业附加值。
从稚气未脱的返乡大学生,到如今米业公司的销售经理,陈雨佳成了赫赫有名的“种米姑娘”。
近年来,宁安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他们种大米、卖山货、开直播、发展乡村游,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河北 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建设代表——
“创新驿站”扎根太行山
■河北日报记者 张怀琛
近日,走进位于河北省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的“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漫山的苹果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树间还分布着与计算机控制室“遥相呼应”的天线、传感器,现代感、科技感十足。
“这座果园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并且可复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孙建设说,“在这片园子里,从病虫防控到土壤管理,从整形修剪到果实采收,都可以通过机械装备部分或全部实现,有效解决了传统果园管理费时费力、果品品质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北大悲村地处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带,过去,因荒山多、耕地少、灌溉条件差,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低,村民基本靠天吃饭。“2012年,我从村里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准备搞林果种植,因为没技术、缺经验,砸了很多钱也没听见个响儿。”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焦金同说。
转变发生在“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创建后。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顺平县政府、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在此共建“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由孙建设教授团队提供技术,园区负责主体建设与运营,河北农业大学和当地政府给予一定支持,成为深化科教兴农“太行山道路”的新探索。
以新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苹果,虫情测报仪、小型气象站、静电弥雾机、肥水一体化设备等“高精尖”装备一应俱全……如今园区内苹果树漫山遍野,桃园、樱桃园等也相继建成,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果品产业要想做大做强,科研成果必须接地气,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效模式,才能产出高效益。”孙建设说。目前,通过打造“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发展、群众受益”新模式,“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已经完成了向“保定太行山创新驿站”,再到“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的升级迭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现代职业农民培养的大学校、农业品牌培育的催化剂,平台效益日益显现。
阜平香菇、涞源柴鸡蛋、望都辣椒、满城草莓……如今,农业创新驿站已涉及蔬菜、果品、杂粮等十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初步搭建起一个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网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孙建设说,“要让农业创新驿站成为乡村振兴‘加油站’,目前,我们已完成对保定市阜平县乡村产业的全域扫描,并精选34家涉农小微企业进行对接,接下来还将派出专家团队进驻,全力助推乡村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